在同学们的口耳相传中,这学期公寓食堂一楼拐角处的一家香酥饼吸引了团子的注意。下午五点左右那一角热气腾腾的小窗口边准时排起长龙。

每当团子起床后带着空空的胃,想在美食中寻找热情的安慰,或是晚上七八点钟结束一天的课后期待地找来时,它却娴静而不失端庄地请你吃了个“闭门羹”。
早上不开门,晚点儿也不开门,这家店无疑是有性格的。而我们学校与这家店的故事还要从18年说起。
现在的香酥火烧前身是鸡蛋灌饼,它最初的诞生还是多年前小哥父亲的手笔。早些年世纪大道还有夜市的时候,这家香酥饼便在我们学校扎根,随后又搬去了东苑。(因为往年学生都喜欢称作香酥饼,以下均写作香酥饼)
“02年我们就在这边了,你们学校好多老师以前在这儿上学的时候就去我们家。”小哥自豪地说道。

(从前的香酥饼铺子)
他儿时放学后跟爸爸一块做饼,爸爸退休后就由小哥接班。一家人在这里扎下根,香酥饼味儿的童年里,爸爸的手艺在他手里延续下来。直到18年,东苑的店面拆除,香酥饼不得不离开了我们学校。
如今叁年之后,它又悄然回归,变成了食堂里让同学们“寻香而至”的一角。这么多年过去,依然是不变的配方与记忆中的味道。


用心做好每一份饼
因为不用外面卖的现成品,坚持新鲜现烙,他们每天早上5:30起床,6:00到店开始和面,等待半个小时醒面完毕,在迎来第一张订单前还要提前将饼烙至半成品。如果中午饼卖完了,吃饭和午休之余他们还要马不停蹄地准备下午的饼。
每天几百张饼,全靠小哥和父亲两个人料理。备货,休息,再备货…铁打的工作,流水的香酥饼,不变的是小哥父子对食品品质的执着。

小哥父子为了保证饼的香酥,特地选用了高筋面粉,这使面饼在烙烤中易形成漂亮多层的同时口感也更加劲道。柔软的白色面团一个个排列在案板之上,在略微潮湿的空气和酵母的作用下慢慢膨胀。

小哥拿起一个发酵好的白面团子加入特制的油酥,充分揉打形成丰富的层次,使面团更加蓬松。揉好的面团被放在铁板上煎至两面金黄。
正是通过这些繁杂的工序,才造就了饼皮的多层口感和酥脆油香。而这,只是作为一个香酥饼的预备工作。

“要一个香酥饼!”
“好嘞!”
此时金黄的饼就会被塞进烤箱,成为一个真正酥脆的香酥饼。经过高温,面团被炙烤的酥香扑面而来。随着金黄的香酥饼被从中间划开,塞入满满的香肠,翠色圆白菜和一个金黄的煎蛋。
一只只圆圆的火烧里夹着小哥父子的用心和诚意,这独创的味道,用小哥的话说就是,“别的地方卖的都没有!”
撑开塑料袋,团子期待地站在窗口前迎接自己的香酥饼。白色纸袋包裹着泛着油光的香酥饼,一落入塑料袋中就蒙起一层雾气。拿在手里即便隔着两层袋子依旧烫手,但好在还可以边走边吃。

“咔嚓”酥脆的饼皮应声而裂,舌尖刚刚触到爽口的内馅,嘴里便充盈饼皮的酥香。团子还没回味完,又尝到了蔬菜的爽口与鸡蛋的嫩滑。

为了防止蔬菜的水分过多破坏饼皮的酥脆,老板专门选用了圆白菜,用铁板炒制,这样做既保留了圆白菜的鲜脆爽口,又锁住了水分,让人百吃不厌。
细嚼两下,食材的鲜味就伴着孜然的淡淡香气悄然下肚。团子还未知觉,便已经咬了好几大口。恍然被温度烫到,微微吹气,却忍不住再吃上一口。

慢慢嚼着香酥饼,饼的美味蔓延唇齿间,热腾腾的暖意充盈身体,团子心想: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香酥饼能被一代又一代天财人都喜爱的原因吧。